【案例】全总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指标评估体系模型研究项目

【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兴起。在扶贫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新时期,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已经不再适用,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当下扶贫的主题。

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实现扶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中华全国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工会承担的扶贫任务,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找准工会工作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将城市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解困融入国家扶贫攻坚大局统筹安排,团结带领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参与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努力。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环境背景差异大、工会成员情况复杂多变等原因,增加了工会解困脱困工作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工会急需摸清困难职工的生存状况,确定量化进、出帮扶困难职工的标准,明确困难职工人数,了解困难职工具体帮扶需求,进一步设立困难职工进入帮扶对象的预警监测机制以及效果评估模型,以实现精准帮扶、解困脱困的目的。

【解决方案】

为充分了解困难职工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清研智库项目组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文献研究,了解当前困难职工研究现状,归纳相关理论和政策,整理影响职工解困脱困的因素和职工进入退出帮扶体系的指标,全面掌握职工脱困解困指标体系。二是专家访谈法,采用结构式深入访谈的形式,同困难职工研究专家、工会困难帮扶工作人员及困难职工开展座谈或访谈。聚焦的问题包括:困难职工的实际需求,困难职工认定和退出指标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困难等。三是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来描述困难职工“画像”,找到易陷入困难的职工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建立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指标体系及计算模型。

【项目成果】

清研智库项目组通过调查研究与深入研讨,综合文献综述、国内大型社会调研等资料,在建立困难职工及其家庭“画像”,展现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及行为状态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进入指标、帮扶效果评估指标、退出指标在内的困难职工状态指标体系。同时依据现实情况和相关研究,课题组从困难职工状态指标体系中筛选有代表性的部分指标建立起困难职工衡量指标体系,包含财富水平、生活水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6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各指标,参照AF方法,设定剥夺临界值和权重,从困难职工个体层面构建进入、需求分析、效果评估和退出机制的分析计算模型。以致困原因为出发点,结合困难职工的家庭、生活情况,个人学历和工作背景,将困难群众的帮扶需求进行分类总结,加以具体化,以便能精准链接到政府、企业、医院、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资源。

为了更好的指导指标体系的实施应用,分别提出了前期、中期、后期在指标使用时的建议,明确困难职工认定标准,对接资源,对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提升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