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精准、高效、智慧,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模式

作为海南省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之一,五指山市坚持先行先试,树立“物质+服务”的救助发展新理念,深化社会救助服务内涵。在清研集团专业团队助力下,创新打造“1234+N”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模式,着力培育“山城阿姐”服务品牌,建设智慧救助闭环管理系统,累计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三万余人次,切实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为精准救助、高效服务、智慧监管探索出社会救助新路径。

打造“山城阿姐”服务品牌

提供多样化精准服务

自开展“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以来,清研团队优化工作机制、服务方式、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夯实服务队伍,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聚焦困难群众需求,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养老护理、病患护理等培训,积极培育本地化、专业化服务团队“山城阿姐”,围绕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提升,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七大类服务。

“山城阿姐”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导向、以困难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充实服务力量,丰富服务内涵,为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人员保障,续写五指山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新篇章。

实现评估和服务有效衔接

构建困难群众互助体系

一是健全困难家庭帮扶综合评估体系。搭建困难家庭综合评估多维困难识别指标体系,瞄准社会救助服务目标群体,通过定期探访、上门服务、需求挖掘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和评估困难群众的家庭困境和现实需求,开展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根据困难家庭类型、特点和程度,及时给予相应的服务救助,实施“一户一策”,实现服务需求精准识别,服务措施精准制定,服务资源精准对接。目前五指山市共精准识别服务对象2000余人,结合认定标准每月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服务对象“有进有出”、服务内容“增减适宜”的动态管理。

二是完善“困难群众互助”体系。通过招募本地化服务团队,优先吸收低保户、低收入家庭、脱贫户就业,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合理分工布局,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构建专业、及时、就近的家庭照料支撑和困难群体互助体系。目前为五指山市增加90个就业岗位。

“分段推进”陪伴式服务

规范救助服务流程

采取“分段推进”方式,在动员部署、服务推行、总结评估三个阶段提供全程式、陪伴式服务。

在动员部署阶段,明确各级部门职责,部署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收支情况、住房、教育、医疗等要素对困难家庭进行系统评估,明确服务清单。

在服务推行阶段,根据评估结果匹配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类别服务对象在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具体措施方面有所侧重,针对服务对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开展服务救助和综合帮扶。

在总结评估阶段,对试点进展、受益人群、资金投入、救助效率、救助效果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服务内容和路径,进行计划、实施、总结,不断循环往复总结服务经验,实现对服务全流程的有效监管。

搭建智慧化系统平台

提升救助服务质效

依托清研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的“调研工厂”智慧平台,探索搭建智慧化救助服务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全程监管的闭环管理。

一是实现社会救助服务资源共享。定期梳理困难群众需求及资源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分析研判、推送转介等方式,对救助资源和困难群众需求进行自动匹配和初步筛选,由“山城阿姐”将政策信息、救助服务、物资等进行线下输送,送“服”上门,实现社会救助服务需求上报、政策资源信息对接、提供服务、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工作闭环。

二是建立全流程服务监管系统。搭建“五指山市服务类社会救助信息系统”,该系统各功能模块一一对应入户服务的整个流程,具有自动定位、规范上报、实时审核、动态监管、数据下载、资料留存等优势。一方面,将救助对象信息录入系统平台,可进行服务任务分配和人员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照料护理人员下载手机APP,到达服务地点后进行定位打卡,拍摄相关照片或录音,采集服务对象需求和满意度评价信息,实时上传至系统后台,由专职人员进行审核监管、实时分析、成效反馈、计划优化和资源调配,实现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智慧化,形成了委托主体监管、实施主体自查、服务对象评价等多方位监督格局,确保服务实时、高效、质优。

有效引导多元主体参与

形成社会救助合力

由市民政局牵头,成立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突破政府单一供给的传统模式,形成“政府+”多元主体参与的救助模式。市妇联、残联、人社、各乡镇、社区居委会共同参与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各乡镇民政助理、村队长、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监督指导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将第三方机构、社工站、志愿者协会、公益基金会以及妇联、家政公司等资源有序导入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中,开展低保对象上门慰问,为特困老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监护关系改善、医疗康复、适医适养、居住环境提升等专业服务等。根据困难群众类型和困难程度,实施多层次、多元化的救助帮扶,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类别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救助需求。

撰稿 | 田西 清研集团公共服务研究一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源于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