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低碳+智能”,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降低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各国提质增效的全球共识。

当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增长需求的双重约束下,无论从改革难度、能源转型、产业发展,还是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绝对减排量、碳排放强度等多方面考虑,中国都面临着比欧美更大的挑战。

“碳中和”目标催化着新一轮能源革命

当前,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又一次站在能源革命的转折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发布信息显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约高出了1.11(±0.13)摄氏度,成为连续第7个(2015-2021年)全球气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摄氏度以上的年份,升温逼近《巴黎协定》规定下限。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达到408亿吨碳当量,其中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占总排放量的89%。2021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114.7亿吨,是美国(50亿吨)的两倍,欧盟(27.9亿吨)的四倍,且尚未达峰。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仍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扭转气候变化趋势,是既迫切又有远大意义的事情。

当前,依靠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一直由政府部门承担,伴随“碳中和”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降低传统能源使用替代为清洁能源、发展碳捕捉及碳汇(碳吸收)成为未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完成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清研智谈 | “低碳+智能”,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来源

“低碳+智能”,既要节能也要赋能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零碳社会》一书中指出,把握数字技术革命是绿色经济得以实现的唯一正途,也是最高效的途径,并得到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实践认证。如欧盟提出了“孪生转型”(Twin Transition)的口号,将数字化贯穿到整个绿色协议。企业需要以数字化为底座,利用数据要素的流通,将碳管理融入生产经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和生态圈的构建。同时,碳减排也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企业的低碳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清研智谈 | “低碳+智能”,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低碳+智能”深度融合

为“低碳”赋能的三大主要领域:

一是企业碳数据管理。大部分企业缺乏动态、实时、全面的能源使用与其它碳排放维度的数据支持,难以真正将减排理念落实到管理层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相关能源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动态衡量碳排放水平及变化,并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和管控,从而寻求最佳减排方案,优化运营。

二是提升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企业依托于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涵盖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办公、售后等全产业链低碳发展,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智能化分析、管理与决策,从而持续性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浪费。如西门子公司利用基于数字孪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建立机理模型,帮助客户降低了原材料与能源消耗,提升了设备综合运行效率。

三是创新开发数字化与低碳产品。企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采购、营销、物流供应链及服务等各个环节,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同时,产品碳足迹核算可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气候友好的产品,促进绿色低碳消费,也提升产品的自身价值,体现企业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

重视碳计算能力,掌握低碳转型卡脖子技术

无论从国家层面、监管层面、用户或企业自身层面,摸清碳排放底数和现状,是实现双碳目标、践行低碳行动的关键。

从全球话语权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将催生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在碳排放权和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国际规则框架下,碳排放的核算标准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早已布局国际标准并逐渐影响全球,而我国尚未建立碳排放标准和属于自己的碳数据库,影响了我国参与和掌握世界碳排放市场规则的主动权。

从下游用户诉求来看,越来越多的汽车与消费品企业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数据,并将其可持续发展绩效水平作为采购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而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品相较常规产品可以有高达近40%的溢价,领先的消费品企业纷纷在产品上加注碳标签。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开展碳排放数据核查核算是实施有效碳管理的基础。在我国实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以来,碳排放配额作为一种重要资产,已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关联,逐渐体现出高价值财富性质。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部分大型企业开始将碳排放纳入企业财务计算,这就对碳数据的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循序渐进重视碳数据管理

在人类生产生活的长河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为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低碳化和智能化创新转型才能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不同企业低碳化智能化转型迫切性和难度有所不同,传统能源企业转型涉及庞大的资产折旧,成本极高,不应操之过急;数字化优势较好的企业,做好统筹布局,减少数字经济自身的高能耗是关键。这其中,有两类企业应更加重视碳数据管理。

一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企业,或者在全国或试点城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履约企业,应更加重视碳排放管理,重视碳排放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助力未来减排目标和举措实施。同时,引导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减排。

二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应更重视企业碳排放管理和产品碳足迹管理,满足国际化客户采购标准,积极参与碳排放数据标准和规则。

以碳中和为引领、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产业革命浪潮,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竞争格局。如何在这场双转型中占领先机,打造数据驱动、绿色低碳、智能赋能的新型中国企业,成为企业未来竞争的关键。

撰稿 | 王蔚 清研集团能源电力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