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高质量“双碳”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双碳”人才是一种新兴人才,是立足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而形成的概念。

“双碳”人才的界定和分类

“双碳”人才狭义上是指在碳市场从事碳管理的相关人员或研究节能减排、能源替代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广义上是指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有益于环境或自然资源保护的人才,或者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环保或者使用更少自然资源的人才。高质量的“双碳”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是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双碳”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复合型技术人才

是指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核心科技方面进行研究的技术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电力、能源、建筑、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技术支撑和核心动力,如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储能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人才。

双碳管理人才

是指将双碳领域的顶层机制设计、发展规划、核算标准等进一步落地的管理人才,他们既具备常规的政策研究、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基本素养,同时又对双碳政策、低碳技术发展、环境气候等领域非常熟悉,是双碳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如碳政策研究员、碳排放管理员、碳资产管理员等。

绿色金融人才

是指在绿色金融行业领域从事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具备金融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绿色金融人才需具备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深刻理解环境风险、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概念,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

双碳企业家

是指将双碳战略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企业家,他们掌握丰富的技术、财力、人力等生产资源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有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视企业发展产生的社会效益。

国内“双碳”人才发展现状

国内“双碳”人才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人才需求大、领域广、岗位多元。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显示,新能源/环保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其同期增长率为225.4%,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涉及能源、汽车、房地产、计算机、金融等多个行业,包括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等岗位。二是懂规则、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现有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以西方为主,迫切需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同时需要更多“双碳”人才参与到规划、标准等制定过程,既要能够助力本国的碳核算体系建设,也要能够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双碳领域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双碳人才也暴露出如下问题:一是双碳人才的数量较少且结构分散,人员储备不足,人才缺口较大;二是双碳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仍在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尚在试点阶段;三是双碳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仍待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清晰;四是学校的双碳人才培养相对市场发展具有滞后性,产教衔接不到位导致供需错配矛盾凸出;五是双碳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水平仍待提升。

国内高质量“双碳”人才培养路径

加快高等教育“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落地

2022年4月教育部出台《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双碳人才制定了原则、目标和任务。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增设、撤销与调整,特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150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从顶层设计层面积极增强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双碳”人才职业资格认定和考核体系

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在专业技术人员大类中增设了碳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等29个新职业、133个绿色职业。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标准化,2022年工信部教育中心启动双碳职业能力人才培养工程,开启了碳排放管理技术职业能力岗位培训及考核工作,明确了碳排放、碳管理、碳交易、碳监测领域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分级考核标准,进一步畅通了“双碳”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培训渠道,夯实了绿色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搭建共建共享的合作交流机制

“双碳”人才是符合国家双碳战略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为了进一步弱化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应该搭建共建共享即时高效的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加强高校、校企、政企之间的合作创新。同时应当积极参与区域间、国际间的交流,积极学习欧盟等国家在政策制定、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优势领域等方面的经验,畅通“双碳”人才、经验、资金、技术等流动渠道。

将双碳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管理考核

双碳企业家作为企业掌舵者,应当坚定高质量发展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即使还未成为碳交易市场履约企业,也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将双碳战略纳入企业运营管理和考核中,如在企业设置碳资产管理、碳排放检测等相关岗位,从需求端激发双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发展活力,为双碳人才发展探索方向。

撰稿 | 李普 清研集团能源电力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