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由政府主导,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为目的,通过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活动体系,为公众提供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旨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公民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馆则是公众活动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公共文化重要的阵地与窗口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在面对人民群众日渐多元的全民艺术普及需求时,如何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支撑作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馆通过常态化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项目,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文化馆使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审美素质。这种参与不仅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且增强了文化自信,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

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和生产

文化馆的全民文化艺术普及以及品牌文化活动,促进了群众文艺创作和生产的繁荣。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馆提高了基层文艺团队的艺术水平,并挖掘了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这一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不仅推动了优秀文艺作品的产出,还激发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内生动力,使群众能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创造能力。

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最后,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加强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这些活动不仅使公众能够更加亲近艺术、享受艺术,而且促进了艺术的传播,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通过开展具有特色的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活动,文化馆为城市发展赋能,塑造了城市的软实力和艺术氛围。

总之,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也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地公共文化馆发展现状

地方文化馆的品牌效应有待加强

文化馆的公众认识度和社会影响力较低,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品牌化、系统化还未形成集聚效应。文化馆所提供的知识、信息以及实践活动等文化艺术形式缺乏特色。人民群众对文化馆的主要功能、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参与度和获得感有待提升。

文化活动供给内容有待丰富

从相关调查中可知,文化馆的线下供给内容和活动形式创新力度较小,整体缺乏新意;线上资源的精准供给和资源多样性有待拓展,较难满足居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分众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馆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或不完备,难以愉悦参与活动群众的身心。文化项目的培育和文旅数字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待完善,无法及时跟进民众的最新艺术文化需求。

文化馆组织机制活力有待创新

文化馆的组织架构应不断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跨行业协作的生态体系需要增强,创新多元化工作机制,促进顶层设计和多方联动。完善规范性文件、地方标准等标准体系的建设,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群众创新创造优势,激发群众文艺创作内生动力。如何对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艺术精品特别是群众艺术精品的普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档次,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部分地方特色文化馆创新案例

北京石景山区文化馆:山水京西,和美民艺

石景山区文化馆去年年底举办了名为“山水京西·和美民艺”的艺术文化节展览,在区文化馆内向公众展示了近400件本地艺术家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为原创,涵盖了广泛的内容、材料、题材和技艺,反映了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遗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民艺京西、福禄京西、水墨京西,既展出了宫廷技艺如螺钿镶嵌、金漆镶嵌、花丝镶嵌、景泰蓝、内画鼻烟壶等工艺品,也展示了葫芦艺术、古琴制作、泥塑、雕刻、拓印、剪纸、根雕、京绣等民间艺术作品。通过这次展览,大力弘扬和传播了石景山优秀的地域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历史文化、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民俗文化闹新春

在春节期间,东城区文化馆成功举办了第32届新春游乐会,从大年初二到初七,共计12场次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市民带来了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体验。此次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万余名游客的参与,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与关注。

本届新春游乐会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具有传统特色与现代创新的文化活动,包括广场舞大赛、曲艺专场演出、民间工艺展示、公益电影放映、老北京皮影戏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亲手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通过各种互动活动和表演,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特别是“北京复古游戏社”、“自然科学特色文化活动”以及“3D打印”和“数字阅读体验区”等新项目,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

东城区文化馆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现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其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地位。通过这样的活动,文化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展示、体验和享受文化的重要场所,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广州市文化馆:数字化与科技感并存的广州新地标

在广州,一座新的文化地标正在崭露头角,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风景如画的海珠湖畔,新馆以其独特的岭南生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向市民展示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占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领先的文化空间。这里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展演地,更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新馆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旨在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文化体验空间。从翰墨园的书画建筑到曲艺园的传统戏剧展演,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每一笔都是精妙绝伦,旨在让市民在享受高雅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不仅是一个文化展览的场所,它更是一个文化学习和体验的平台,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新馆的建立,标志着广州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城市的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文化馆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增加投资和资源配置

提高政府对文化馆的财政投入,用于改善设施、采购新的设备和资源,以及增加文化活动的举办。加强与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丰富文化服务内容

定期举办各类展览、演出、讲座、工作坊等,满足不同年龄段和兴趣群体的需求。推广数字资源和在线服务,发展虚拟展览、在线课程等,拓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加强社区参与和志愿服务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馆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策划,增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展志愿者队伍,利用志愿服务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包括最新的文化趋势、顾客服务技巧等,引入专业人才和艺术家,丰富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

加强文化科研和创新

开展文化科研项目,研究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行为,以数据支持服务内容的优化和创新。鼓励创新实践,如新媒体艺术、互动式展览设计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优化服务环境

改善文化馆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布局,提供舒适、便捷的访问体验。重视无障碍设计,确保所有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都能方便地使用文化馆的服务。

文化馆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陶冶文化艺术情操、学习文化艺术技能的重要场所,建设齐全、活动多样、人民满意的文化馆是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文化馆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新阶段创造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专业化、科技化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数字科技的先进功能服务保障,拓宽并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各地文化馆要学习优秀场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撰稿 | 葛翰森 清研集团文化创意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扆国超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