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困境与方法

近年来,以体量大、类型多、速度快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从个人消费习惯到城市规划,从政府决策到公共服务提供,大数据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公共文化领域,大数据技术也正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满足公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工具。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动化管理基础。因此,在服务运营过程中,通过使用信息系统,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大数据。从这些数据的来源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业务数据,指的是与场馆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部分数据。此类数据一方面是基础数据,用以描述某一场馆或区域所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信息,如某一场馆的建筑面积、硬件设备、经费使用、人员情况、服务资源类型等指标数据。还包括与业务操作与流程紧密相关的业务系统数据,例如博物馆展品数据,涉及博物馆藏品的种类、数量、展出频次等信息;博物馆教育活动数据,包括举办教育活动的次数、参与人数、反馈意见等;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包括借阅的书籍、资料种类、借阅数量、借阅时长等。

二是网络数据,指公共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所产生的网络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包括官方网站、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馆际互借平台、参考咨询平台等在内的多个平台,其中部分平台还囊括商业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在内,数据形式也更为复杂。

三是管理数据,指因维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常运营的管理系统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如人流量的监控数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常见的管理数据之一,能够用于评估场馆的访问量、热门区域和时间段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资源和改进服务。这些数据通常通过安装在不同位置的监控摄像头或传感器来收集,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实时人数统计、高峰时段识别、区域热度分析、历史数据分析等功能。

四是舆情数据,指的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相关文化活动的舆情信息、舆情监测数据。这些数据用于分析社会舆论的态度、情绪和趋势,以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好地了解公众对其服务的看法和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服务质量。舆情数据通常来源于新闻媒体报道、社交媒体舆情监测和12345等舆情反馈平台。

通过接入以上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抽取、清洗、分析,大数据可用于市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倾向、辅助行政决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研究。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

目前,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存在表面化、单一化等问题,数据安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进一步释放大数据的技术动能,需要直面以下困境。

大数据利用不充分,反馈响应速度慢

如今,大数据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积累的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挖掘,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提升。管理者可以从数据挖掘算法、预测分析应用、实时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潜力。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发现数据中隐藏的关联规律和趋势,帮助公共文化机构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指导服务优化和创新。

建立预测模型,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利用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需求和趋势,从而调整服务策略和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实时数据分析平台可以帮助公共文化机构及时监控数据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和调整,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习惯,为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提供支持,优化用户体验。

数据孤岛导致信息壁垒,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据孤岛”现象指的是在公共文化领域中,不同机构或部门之间存在数据信息孤立、难以共享和整合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表现为不同机构或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储、管理方式不统一,导致数据无法互通共享,难以形成整体的数据视图。“数据孤岛”导致信息壁垒,使得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共享信息资源,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效率和水平。另外,由于信息共享困难,可能会导致不同部门在信息采集、整理、分析等方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用户隐私泄漏,数据安全风险大

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数据安全问题指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可能会受到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泄露或破坏的风险,从而导致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服务运行异常或其他不良后果的情况。数据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用户隐私泄漏,用户信息被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泄露。二是数据完整性问题,数据可能会受到篡改或损坏,从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三是网络攻击威胁,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可能受到网络攻击,包括恶意软件、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等,导致数据泄露和系统瘫痪。

大数据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

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大数据方面的应用中引入社会力量,主要是指通过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社会力量可以从数据分析和应用、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赋能大数据的应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促进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专业的数据分析公司、科研机构或个人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通过与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机构等的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提升效能。

打通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打通数据平台指的是整合各个数据源和系统,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以促进信息流动、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效率的过程。具体来说,打通数据平台包括数据整合、数据标准化、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打通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信息交流,提升数据的综合利用价值,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提供有力支持。打通数据平台还有利于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不同领域的数据交叉分析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发现,促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和创新应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更多可能性。

做好数据保护,加强隐私安全意识培训

公共文化服务中,大数据应用要注意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和确保数据安全。对于不必要直接关联用户身份的数据,可以进行匿名化处理,保护用户隐私。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组织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包括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篡改或破坏。明确数据的使用目的,合理使用数据,不得超出原先授权的范围,禁止将数据用于非法、不当的用途。加强对员工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培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范内部数据滥用风险。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时,需要限制数据共享和使用,建立明确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协议,监督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处理行为。

目前,公共文化领域的大数据正逐步纳入国家三级等保范围,进行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接受专业的安全测评和认证,以确保其安全运行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撰稿 | 费风铃 清研集团文化和创意部高级研究员

编辑 | 王焱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