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库 | 建立受灾就业困难人员监测数据库,全力保障灾后重建!

宏观形势

人社部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三五”城乡新增181万残疾人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负责人宋鑫2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新增181万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覆盖面不断拓展,每年平均有40万残疾人参加政府补贴的职业培训项目。

宋鑫表示,“十四五”期间,人社部将会同中国残联等部门,深入贯彻《“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以多形式残疾人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努力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

强化政策扶持。推进残疾人就业条例的修订,实施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落实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支持。同时,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实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

强化技能提升。持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符合残疾人需求的优质培训资源,帮助其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举办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等活动,展示残疾人能工巧匠的卓越技能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强化就业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全链条、专业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同时也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一对一”的重点帮扶。

强化权益维护。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以及一些合理便利。加强残疾人劳动保障监察,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等专项行动,坚决防范和打击侵害残疾人就业权益的行为。

“我们将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努力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就业过上更加幸福、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宋鑫说。

公益性岗位

安徽寿县 | 规范公益性岗位 打造高标准就业驿站

今年以来,安徽省寿县堰口镇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抓牢工作作风,落实各项政策,切实做好工作台账和数据匹配等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疏通问题堵点,确保稳岗就业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加强公益性岗管理,制定了规范管理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镇开发了100个公益性岗位,已全部录入“公益性岗位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准确无误,并做到定期更新。扎实落实就业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已为97名乡村公益岗位在岗人员申报就业岗位补贴,补助标准为450元每月;共为286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者申报一次性交通补贴,合计发放补贴资金27万元;完成44名县内劳动脱贫劳动者生活补贴申报发放工作,合计补贴资金4.89万元。

高标准打造就业驿站。该镇党委负责人现场办公,指导落实十字路街道就业驿站建设,重点打造就业驿站、电商服务中心、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三大板块,高标准完成软、硬件建设,顺利通过市验收审批。位于该街道就业驿站内的安徽奔原汽车零配件公司,现有生产车间1600平方,职工150人,为扩大就业工作,新开发公益岗位40个,安置脱困户14人,使其家庭经济收入有了保障。该驿站建成验收后,先后有国家人社部领导、省人社厅领导、市局领导现场参观、调研、指导,都给予充分肯定。其它县区、乡镇,以及县经济观摩会也多次组织现场观摩,调研学习。

河南 | 河南省建立受灾就业困难人员监测数据库

7月29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支持受灾地区防汛救灾、灾后重建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实施就业援助、稳定受灾地区企业劳动关系、组织外出务工等十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

《通知》提出,建立受灾地区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监测数据库,举办“抗灾情稳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将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卫生防疫、废墟清理岗位纳入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安置因灾有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就业,并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介绍受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按每介绍成功1人补贴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

《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招聘工作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受灾地区高校毕业生,并免收报名费和体检费。对受灾地区遇到困难的企业和个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的,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支持受灾情影响的企业在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采取协商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脱岗培训等方式稳定劳动关系,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稳岗补贴。

创业带动就业

北京昌平 | 激发创业就业活力 昌平区推出“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昌平区陆续出台资金、人才、就业、载体等一揽子“政策包”,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特别是2020年,结合全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大局,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力度。对本区城乡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的给予5至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创业孵化基地、双创服务平台吸纳本区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给予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昌平区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给予2年免费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通过构建创业政策集群,促进创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在搭建创新创业载体方面,昌平区支持腾讯众创空间、龙域中心等重点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兴建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等空间载体;建好、用好科教中心、好未来等重点产业平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唱好昌平南部“双城记”,整合回天地区、未来科学城1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吸引优质“双创”企业及项目落地等。

昌平区还充分聚集合力、优化服务,全力打造创业支撑体系。一直以来,昌平区聚合政府、协会、金融和培训机构服务力量,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重点双创孵化基地,设立人力社保、工商等综合政务会客厅,开展“一站式”现场办公,为入园企业提供“面对面”咨询、“零距离”受理和“点餐”服务。

昌平区还成立“双创”金融服务联盟,设立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区内小微企业,助力其创业,并带动辖区就业;以推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全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人人实验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会展展会等服务。

昌平区联合镇(街)、北京银行昌平支行等,积极开展创贷政策“一站式”现场办公,发放创业贷款,带动农村劳动力创业增收;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为4家市级示范基地和22家大赛获奖企业提供双高人才、非京生源引进等政策重点倾斜支持。

为助推成功创业就业,昌平区还聚焦培训,着力提升创业者、就业者创业就业能力。通过探索“互联网+”创业的模式,为城镇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开展免费创业培训。

通过一系列举措,昌平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势态良好,并连续7年成功创建北京市充分就业区,还获评“国家创业先进城市”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两个国家级称号。今年7月出台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更是给昌平区未来三年的“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供了系统指导。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人力社保局将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导,聚焦在昌来昌人才、返乡下乡人员、农村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创业助推行动,培训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新业态发展,挖掘一批创新创业新机遇,持续为昌平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推动昌平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灵活就业

青海西宁 | 西宁市多措并举促进各类群体灵活就业

青海省西宁市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化政策服务供给、拓宽发展就业渠道、优化灵活就业发展环境等措施,积极鼓励城乡劳动者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创业,全力促进各类群体灵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政策服务供给

立足西宁市实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若干措施》,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截至目前,全市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53亿元。其中,为2.14万名就业困难人员、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兑现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1.3亿元,为314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兑现公益性岗位补贴1714.77万元,为766人兑现职业技能鉴定补贴16.8万元,为154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95万元。

拓宽发展灵活就业渠道

鼓励个体经济发展,在促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上下功夫。2021年,西宁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186户,同比增长27.87%。支持非全日制就业,积极推进打造夜经济、特色步行街建设,不断丰富社区商业业态,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积极培育家政服务业及托育服务新业态,增强家政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推进家政信用体系建设,归集110家企业1.08万名家政服务员的信用信息,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依托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创造灵活就业岗位。鼓励和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数字文化产品,加快推进大通县电商示范县提质增效工程,持续实施湟中区、湟源县电子示范工程。健全多层次村级电商合伙人培训体系,组织培训上岗电商从业人员2200人次,不断壮大农村电商队伍。

在引导网约车规范发展中,截至目前,西宁市网约平台企业共18家,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道路运输证》车辆3297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9876人,网约车日均派单量达到3.9万单至4.3万单。

优化灵活就业营商环境

营造宽松便捷准入环境。强化市场准入便利化各项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优化企业开办审批程序和时间,深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积极推行各项业务网上办理,引导劳动者兴办小规模经济实体,培育更多充满活力、持续稳定经营的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有效增加社会就业容量。

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以优化服务、提高效能、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为目标,推行“一站式”服务,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全面启动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坚持打造“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模式,以“商圈就近办理、社区联动服务”为工作路径,设立了城东区营商环境微型服务站、可视化政务大厅和城西区政务服务流动工作站,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和群众门口。

广西 | 广西探索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

7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西新闻发布厅召开广西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据介绍,“十三五”时期,广西人社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利民、便民、惠民的创新政策措施,取得扎实工作成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三五”期间,全区城镇实现新增就业共206.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6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2.30万人。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全区发放稳岗资金超52亿元,帮助13.8万家次企业稳定职工800万人次。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

全区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制发及应用推广工作,目前全区累计持卡人数为5063.82万人。2021年6月28日,广西首张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制发完成。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增加了“一晃而过”非接触读卡功能,提升应用便捷性,实现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就医结算、惠民惠农补贴等领域“一卡通”应用,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广西人的“贴心卡”。

会上介绍,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研究论证,探索进行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的灵活就业法律法规出台前,我区将继续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规范用工。对未建立劳动关系的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受到侵害的,采取多元化解方式予以协调解决。

此外,我区还将探索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在探索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职业伤害保障范围。我区一方面加强与国家部委层面的对接,一方面积极探索在广西区内平台企业开展试点,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

山东济南 | 十七条举措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打造人才高地

近日,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调研,双方围绕就业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灵活就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5大方面17条合作发展事项进行会商,并达成共识。济南市人社局将围绕起步区所需人才,全力支持起步区做好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等四篇文章,为起步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才方面,聚焦起步区重点产业、领域、行业、园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将人才的引进与产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引才开放度和精准度。加强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交流合作,市、区组团跨省、市引进重点企业所需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联合举办人才智力洽谈会等形式开展人才智力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线上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招聘会。

聚才方面,支持起步区黄河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黄河流域大学生来起步区创业提供一揽子服务,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负责创业孵化基地的日常运营管理。按照市场规则,培养并引进各类初创企业,自主开展创业专项服务,全面提升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打造全国一流的创业孵化基地。

留才方面,依托国家级济南人力资源产业园,打造起步区人力资本产业园,构建人才招聘、人事代理、劳动派遣、管理咨询、职业培训、猎头服务、合作联盟、对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沿黄中心城市交流合作,支持起步区建设人力资本产业中心,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优化灵活就业供需匹配、开展针对性职业培训、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营造重视支持灵活就业良好环境等六大方面,促进灵活就业增量提质,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发展。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

用才方面,支持起步区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在解决高层次人才团队所需职称、岗位、博士后进站设站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市、区根据需要合作确定申报高级研修选题,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承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起步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

劳动关系

山东省 |《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将于101日起施行

7月29日,《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经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全票通过,将于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六章二十九条,分为总则、监督组织、监督实施、监督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六部分。将用人单位在执行平等就业,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资福利,工作时间,安全生产,社会保险,女职工、未成年工和残疾职工等特殊保护,禁止使用童工,防止实施性骚扰,民主管理制度,职工教育培训,涉及职工利益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和执行等十四个方面的情况做为监督内容,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制度。《条例》总结推广了近年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制度。规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查,充分听取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依法组织职工和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向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用人单位拒绝接收《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逾期未作出书面答复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整改的地方总工会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职业技能提升

福建泉州 | 泉州举办首届技能人才交流活动周 推进职业技能提升

泉州网7月27日讯 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由泉州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技能泉州”行动。7月25日上午,首届技能人才交流活动周主题日活动在黎明职业大学隆重举行。会上,黎明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松柏致辞,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成果,阐述了学校了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技能报国”职业理想、坚定“技能成才”职业信心的育人成效,并表态学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支持“技能中国行动”“技能泉州行动”,协同打造发扬“晋江经验”,服务实体经济的品牌,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泉州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活动还举行了“师带徒”拜师仪式,30名品德优良、理论学习强、操作水平高的泉籍职业(技工)院校的专业技术骨干与10位专业对口的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结对子。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带徒”形式,促进师徒之间互帮互学,为我市技能人才技术传承、技术攻关和交流做出贡献。

据了解,活动周还将持续开展为期3个月的人才风采视频展播,以10位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的风采为题材,通过电视台、报纸、微信、抖音、户外LED屏等渠道,向市民广泛宣传,积极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良好氛围。

贵州榕江 | 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好处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等。现阶段,“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如何开展,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就此本报进行了采访。“线上职业培训平台有章节课程、视频课程、文档课程,也有直播功能,使用后我们感到上面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呈现形式多样,非常方便实用。”湖北三峡技师学院综合培训处教师程萍告诉记者,学校从去年初开始探索利用线上平台对学员进行培训,如今已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该校所使用的“中国职业培训在线”平台,是去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荐的54家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平台机构之一。“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担心员工人心涣散,各种技能培训又无法开展,我们心里也很着急。”程萍说,“这个平台推出后,我们先开了两个试点班级,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师、维修电工等职业(工种)系列课程,授课效果很好,我们就继续使用至今。目前已开了92个班级,总计4734名注册学员。” 当前,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平台最初的创建目的是为企业、培训机构和院校服务,为广大劳动者学知识、学技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打开一个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窗口。”据中国职业培训在线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注册学员超过230万人,注册机构5万余家,课程资源囊括了近百个职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云南 | 二季度末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1000万人

今年以来,云南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成效继续显现,经济稳中加固、持续向好。

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农民工监测调查结果显示:

2021年二季度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8.4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617.9万人,本地非农劳动力420.5万人,外出务工人数稳定增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1年二季度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8.4万人,同比增长4.1%,其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617.9万人。同比增长2.7%,本地非农劳动力420.5万人,同比增长6.2%,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稳定增长。

2021年二季度末,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达617.9万人,同比增长2.7%,比2019年同期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4%,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不断增长。

2021年二季度末,全省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到3988元,同比增长9.3%,比2019年同期增长14.4%,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外出至省内务工人均月收入3738元,同比增长8.9%,比2019年同期增长14.6%,两年平均增长7%。省外务工人均月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9.2%,比2019年同期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6.6%。

从转移就业的地方情况看,外出务工以省内为主,2021年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外出地仍以省内为主,占61.4%,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省外从业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东、浙江和江苏。

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情况看,以第二产业为主,2021年二季度,云南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就业从事行业占比分别为:第一产业4.2%、第二产业52.1%、第三产业43.7%。

从具体行业来看从业人数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制造业、建筑业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为26.5%、23%和12.2%。

失业人员再就业与充分就业

福建 | 上半年福建城镇新增就业28.85万人

东南网7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记者日前从省人社厅获悉,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8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3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0年以来,我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在去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共享用工调剂、率先开展大学生求职临时免费住宿试点、率先开展台湾地区职业资格试点直接采认等做法得到督查组肯定,“福建省创新1234稳就业工作法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高校毕业生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全省人社部门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就业跟踪服务对象,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对有求职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次有针对性的岗位推荐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对有培训意愿的,推荐参加相应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评价,提升职业技能;对有就业见习需求的,动员组织参加就业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对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开展专项帮扶,提供“一对一”帮扶。

江苏宿迁 | 多措并举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近年来,泗阳县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大学生就业见习、创业担保贷款、组织现场及网络招聘会等多种举措,大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大学生就业见习及举办各类招聘会为基本点,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题。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难”问题,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泗阳县人社局积极做好见习岗位开发工作,上半年共提供854个就业见习岗位。并通过组织开展周五招聘会及各类专场招聘会、泗阳好就业抖音网络招聘会等发布大量就业岗位,既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又解决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以就业、创业培训及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为增长点,增加就业“新血液”。根据创业者及商业载体发展的需求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和网络创业培训班,为有创业意愿人员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该县已成功培训学员951人。

同时加大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场地租金补贴发放力度,全面助推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上半年,全县累计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652笔8868万元,办理创业补贴1819人次244.6万元,扶持2432人成功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160人。

以公益岗位开发及技能培训为落脚点,兜底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问题。该县积极宣传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引领乡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在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注重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民办培训机构根据本地需求开设育婴员、保育员、计算机等特色培训班,提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质量。

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7个,与开发区及乡镇(街道)工业园区20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合同,开展岗前培训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50余期(次),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12000余人,其中75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开展创业培训35期(次),培训学员近1000人,其中有3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并带动就业1200余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凸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