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碳普惠机制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实现“双碳”目标。目前国家碳减排的任务主要以生产端的企业为主,而基层社区和个人力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同样有着重要作用。

碳普惠与个人碳账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个人消费水平的增长,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也在增加。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碳排放总量的50%左右。对个人消费端的低碳减排,目前是通过积极发展碳普惠机制来实现。

什么是碳普惠

碳普惠,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等的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推动其自愿开展绿色低碳、资源节约行动,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针对“关于加快建立个人碳账户 积极发展碳普惠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案的答复中指出,碳普惠通过市场机制方式对个人的低碳行为进行普惠性质奖励,有利于提高公众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碳减排活动,引导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市发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推动“碳普惠”机制,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深圳“低碳星球”小程序、山西“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暨个人碳账本等也纷纷上线。在建立个人低碳行为的激励机制方面,多地探索推广个人“碳账户”模式,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

个人碳账户是通过收集用户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数据,以专业的核算方法,评估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活动中的碳减排行为,形成碳账户余额,可用于权益兑换。

目前关于个人碳账户的探索,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企业及金融机构主导的,例如支付宝平台上的“蚂蚁森林”,将用户的节能减排行为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中信、浦发、建行、工行等银行推出的“碳账户”,通过网上银行办理生活缴费、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积累积分。

另一类是由政府主导的,例如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成都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交通委联合高德地图推出了北京MaaS平台等,在明确公众碳减排激励、积分方面都做出尝试和探索。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主体都做了相关探索,但到目前为止,个人碳账户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各地的统计、监测、核算的标准和方法还不完善,建立碳账户等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碳普惠实践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居民聚集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人口活动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场所,是城市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尤其是在碳普惠方面,个人与家庭的减碳行为,与社区生活息息相关。

从社区治理角度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人民利益的生态福祉。碳普惠机制的推动,乃至“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基层实践过程中,都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以垃圾分类为例,作为碳普惠机制下重要的生活场景,社区垃圾分类早于碳普惠、个人碳账户等概念,率先成为社区居民口中的“时髦词”,也是社区治理的一道“必答题”。从党建引领探索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到动员公众参与、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再到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居民进行分类实践,乃至注入科技力量智能分类等,基层社区通过议事协商、孵化自组织、志愿服务、互联网+等治理手段,为低碳社区建设做出先行示范。

而在垃圾分类这类减碳行为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各地也做出不少尝试。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五区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多年来一直探索“垃圾分类兑换积分”模式;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以“绿色存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杭州市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人家社区在全区范围建立“垃圾积分超市”,居民可凭借垃圾分类积分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这些“社区版”个人碳账户的探索与实践,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受到居民的广泛欢迎和大力支持。

以社区治理理念推动碳普惠实践

碳普惠机制的推广和落实,还需要在国家顶层设计、多元场景构建、核算标准制定、动员公众参与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而在社区治理领域,则可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一是强化居民主体作用,提升碳普惠参与自觉性。社区治理强调发挥居民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居民关心关注社区公共事务,提高参与热情与能力。因此,推广碳普惠,首先要强化居民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社区营造、议事协商、志愿服务、邻里互动等形式,引导居民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人。

二是创建低碳应用场景,深化碳普惠的社区应用。碳普惠平台及个人碳账户以科技手段记录互联网用户在购物、订餐、出行、生活缴费等方面的低碳行为,而在社区生活中的低碳应用场景,也应更多的被接入到碳普惠平台中,如垃圾分类、旧衣回收、使用清洁能源、节约水电等,激励居民的参与热情。

三是不断加大宣传推广,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经过多年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在宣传动员、学习教育、组织参与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对于碳普惠的推进,应以社区为平台,加大宣传,为居民讲解绿色低碳行为、低碳生活技巧、个人碳账户的使用等,让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社区中不断普及和推广。

撰稿 | 杨雪 清研集团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