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绿色电网,推动经济生活转型升级

电力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事关国计民生。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电力行业已成为碳排放的重点行业,那么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是当社会热点议题。从传统化石能源向低碳绿色能源转型,采用零碳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与能源结构优化,“绿色电网”便应运而生,电力行业向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迈向高度绿色的未来。

将高效、节能、环保等发展理念,渗透在电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链条中,应用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全过程中,形成效率最大化、环境友好化、管理智能化的“绿色电网”。它不同于传统电网,具有安全水平高、配置效率高、综合效益好等优势,具体表现在系统集成性、技术先进性、节能环保性和绿色建设实施的严格执行性等方面。例如,绿色电网通过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将实现电网信息高度共享的集成系统,提升电企的管理效率;采用高压输电技术、大截面导线和直流输电技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紧凑型输电技术等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清洁、安全、经济等优势,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的排放大大降低,助力建设低碳生活。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融入到电网规划、建设、运行之中,发挥绿色电网,清洁、安全、高效等优势,不仅对改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经济、生活发展影响深刻。从全球来看,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清洁的、可持续的绿色电网发展迅猛,截止新冠疫情之前,全球绿色电网投资额达到2.25万亿美元。在我国,绿色电网在甘肃、重庆、云南等省市的转型发展有所成就,为大力发展绿色电网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新型能源 领跑低碳生活

甘肃省新能源势头发展迅猛,作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已成为典型的“绿色电网”。目前,新能源装机占比48%,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2%,已经初具新型电力系统的雏形。在2021年甘肃新能源发电446亿千瓦时,利用率96.83%,同比提高1.55个百分点。2021年5月-2022年4月份现货市场结算运行期间,新能源利用率最高达到98.73%。甘肃省作为中国碳中和革命的领跑者之一,通过建设绿色电网、强化低碳运营和加大电能替代,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193万吨,助力实现我国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此外,国网甘肃“努力做绿色发展的表率”,还发布了《电靓陇原2022—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服务幸福美好新甘肃履责行动书》,逐步落实黄河战略,推出“电眼看黄河”系列数字产品,助力甘肃省节能减排,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实现“电沙成金”沙漠能源生态圈推动光伏治沙。

绿色体系 转型升级电网

国网重庆以特高压入渝为重点,创新电网和企业发展方式,助力绿色发展、服务“双碳”目标。打造绿色电网,加快推动电网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源、网、荷、储多维协同的可调节资源库,打造“计划+市场”多元灵活的调节控制体系,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着力建设绿色企业,加强线损管理,广泛应用节能设备、无纸化办公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现代数智供应链建设。

清洁高效 乡村振兴提质

2021年,为实现乡村现代化电网,云南电网积极推进绿色电网,启动“电耀阿佤山”边疆智能电网建设计划。在云南电网公司范围内,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8384个,容量58.38万千瓦。从2021至2022年,全省完成电能替代电量80.97亿千瓦时。在2023年,随着“电耀阿佤山”9项电网建设工程的陆续开工,完善清洁低碳的农村能源供给体系,建成安全可靠、绿色智能、柔性开放的新型智能配电网,为乡村振兴提质加速。在绿色电网的建设中,积极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柴”,以绿电赋能,通过助力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不断推动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用”向绿色、经济、低碳方向转型升级。让绿色电网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乡村现代能源体系。

绿色电网发展,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原则,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电网建设运行全过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当下,绿色电网已全面铺开,清洁能源已成为“双碳”新征程中的重要元素,在乡村振兴、电能替代、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电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将电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以和谐、创新理念为基调,绿色电网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但是,正如美国曼哈顿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克•米尔斯所言,“传统能源经济彻底转型为绿色能源,并不像把几个人送上月球那么简单,其难度就好像把全体人类永久性送到月球上居住。”要全面建设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运转高效,这不仅涉及到发展机制、政策的导向等,还涉及到先进硬件设备应用、生活方式理念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撰稿 | 刘永红 清研集团能源电力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