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推动塑料循环经济发展 提升塑料污染治理水平

塑料污染已成为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之一,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亿吨,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今年3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提出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推动全球塑料制品在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环节的全面治理。

有关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围绕禁限塑、回收利用、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各环节密集出台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意见。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出台了“禁塑令”,加强塑料制品管控。

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制造、消费和出口国的中国,在全球遏制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中国推动“双碳”目标的双重“风口”下,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一议题上发挥大国作用与优势,引领全球的塑料产业抓住机遇、转换思路,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近年我国有关塑料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在禁限塑方面,202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明确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种类并制定了具体的退出时间表。在循环利用方面,2021年2月和9月,《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先后发布,强调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其中“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被明确列入“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的六项重点行动中。在标准建立方面,2021年5月以来《塑料 再生塑料 第1部分:通则》、《塑料 再生塑料 第2部分:聚乙烯(PE)材料》等系列国标陆续发布,规范行业发展。

企业自发源头减塑难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在此背景下,各个行业尤其是塑料包装用量较大的电商、快递和餐饮外卖行业,近年来在源头减塑方面也响应政策要求与舆论关注,做出了许多实践,其中不乏有颇具创新的尝试。例如,京东推行的原箱发货模式避免了电商环节中的二次包装,减少使用物流纸箱1.5亿个;菜鸟物流的“回箱计划”每年可循环再利用快递纸箱数量过亿;饿了么推出的“蓝色星球计划”截至2021年累计送出无需餐具订单近6.5亿单等。

但这种企业自发推动塑料包装向循环模式转型的速度,还难以真正解决全国乃至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

第一,缺乏对循环经济战略方向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源头减量与重复使用的配套政策不足。虽然《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的要求,但缺少塑料包装可重复使用模式的配套政策和各流通领域的定量目标要求,也缺少标准化的工具,难以有效评估重复使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现有塑料包装标准体系的强制性标准少。鼓励性、自愿性标准较多,且存在不统一、不协调等问题,难以形成真正的行业引导作用。例如不同城市对快递行业是否应采用45mm以下瘦身胶带的标准不同,有些明令禁止,有些仅是将此作为快递业的鼓励性标准。此外,相关技术标准、风险控制技术规范也不够健全。

第三,再生资源与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衔接。废塑料分拣场地缺乏,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未考虑生活垃圾分类的需求。在2022年清研完成的《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监测评价及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中对南京市六合区垃圾分拣中心进行访谈时,分拣中心就反映了希望实现商务局资源回收网与城管局的垃圾分类网两网融合,单一网孤掌难鸣。

第四,塑料污染治理存在片段化局部化管理的弊端。塑料包装产业的政策与标准分散在各个环节,各相关方在包装价值链上的参与度仍局限于各自的角色或分工,整体的协调、参与均亟待提升。

综合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系统性转型

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涉及塑料原料和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利用全过程和各环节,需持续深入、系统推进。推动塑料循环经济的系统性转型需要综合、全面、相互协调的政策与行动响应。

第一,重视源头减量手段在塑料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包括制定塑料循环经济战略,明确塑料包装管理的优先级;制定塑料包装产业链上下游协调统一的设计标准,提高生态设计准入门槛;逐步实施有利于重复使用的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利益相关方联合开展重复使用模式试点等。

第二,培育高质量再生塑料市场。包括建立塑料包装可回收性的认证与标签管理体系,鼓励塑料的回收与高值化利用;规定塑料包装中再生塑料使用要求,形成稳定的再生塑料市场等。塑料污染治理离不开塑料原料和塑料制品生产、塑料消费以及废塑料回收再生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应通过搭建塑料产业链信息共享系统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协作,打通生产、销售、消费、回收等各环节信息传递障碍,构建科学精准的废塑料全过程管理体系,合理管控废塑料、消解处置压力、提升资源化利用比例,共同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再生塑料,实现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第三,完善废弃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全覆盖的废弃塑料污染防治网络,实行“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生活塑料垃圾分类落实到村镇、小区和个人。建立从国家级回收基地、回收加工企业,至小微企业废弃塑料回收利用战略新兴产业体系,解决环境污染,减轻能源资源压力,提供就业岗位,把废弃塑料污染治理与“无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已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塑料产业应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全球塑料污染协定谈判为契机,加快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提升塑料污染治理水平,同时为全球应对塑料污染治理贡献中国解决方案。

撰稿 | 周玉昕 清研集团江苏子公司研究员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