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发展乡村旅游业 汇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近年来,全国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旅游消费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受益面最广的领域。相关数据统计表明,乡村旅游游客年均增长20%左右,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背景
政策指引: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讲到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实现乡村振兴的相应重点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乡村的发展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离不开乡村的发展与振兴。
2015年至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多次出提及乡村旅游相关内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及了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内容。更是重点提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三项内容。国家政策的出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引领。
需求加持:乡村旅游需求增长
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同比增加9.7%,占国内旅游总人次比重超过一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2020年第二季度数据,乡村旅游环比增长达148.8%,乡村旅游在逆势中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2021年1-5月,乡村游客规模累计达到86653.7万人次,较2020年同比增长55.5%。2022年,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游和周边游最先快速崛起,为乡村旅游提供新的生机。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我国旅游需求的新转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功能转向:乡村旅游功能凸显
乡村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地域系统,其最早是作为农产品生产区域,核心功能是向城市提供食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功能逐渐由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文化、社会、农业生产等综合功能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消解着生产主义的乡村功能。
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指出乡村旅游是城市社会发展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预示着“乡村性”作为“城市性”的对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的提出,更加充分的肯定了乡村的生态价值。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日益旺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的属性日益凸显。
乡村旅游业的推进策略
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基础保障
乡村旅游发展前提是要有良好的配套设施。让游客愿意来、留的下、还想来。首先,要确保游客进入景区道路畅通,提高可进入性。完善公路、拓宽路面,最大限度降低游客前往景区所需花费的时间。其次,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条件,加强游览步道、观光车辆、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再次,要完善景区内经营场地的基础设施,安保、医疗、餐饮、住宿等设施要齐全且有品质保证。重视特殊人士需求,母婴室、残疾人通道等设施要健全。最后,结合景区及当地特色,提升餐饮质量。
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资源
乡村旅游前景广阔,但应避免千篇一律。从游客需求角度看,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出游的目的多是为了休闲放松,能身临其境的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的生活节奏,或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体验当地特色民俗文化。游客需求的多样性需要当地文旅部门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科学制定发展策略,避免千篇一律。
树立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域旅游”是指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需要挖掘与加强当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游客的体验感,要求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视乡村全域旅游,充分考量政策支持,将发展旅游与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结合,助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撰稿 | 邢云飞 清研集团公共服务研究二部研究员
编辑 | 李姝敏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