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绿色发展背景下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实现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但是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同时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效率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清研集团多年来深耕智慧城市信息化市场,充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结合清研智库研究团队城市管理领域研究咨询实战经验,将信息、技术、设备与管理需求有机结合,积极助推水资源利用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布局和发展需求发生变化,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发的同时优先保护水资源,通过健全水资源利用制度体系、支撑体系、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使水资源利用实现绿色发展。

提升水资源利用约束体系建设

水资源利用约束是根据水资源的禀赋条件,通过制定约束指标,包括江河水量分配、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地下水的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指标、区域的可用水量等,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针对农业、城镇和生态安全等三大功能区,科学划分水资源管控分区,定好水资源保护利用的范围边界,突出差别化管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动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政策保证,能够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约束作用。同时,要把水资源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条件,通过制定约束指标体系、划定管控分区的边界,采取“指标约束+分区准入”管理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和方向以及规模提出约束性的用途管制措施。完善水资源约束体系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建立水资源约束指标

建立约束性指标是健全水资源约束制度的重点,约束性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保护,主要包括河湖生态流量、地下水水位等指标;(2)总量控制,主要包括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地下水取水总量、各地区可用水量等指标;(3)用水效率提升,主要包括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强制性用水标准和定额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严控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提升水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倒逼各地和各行各业节约保护水资源,以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基础。

加强取用水的政策审批

严格加强对生态流量监管和地下水水位的管控,重点审查建设项目取用水是否符合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江河水量分配指标、地下水取用水总量和水位管控指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定额等指标,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单位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情况、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质量的监管,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新增取水许可,加快推进水资源超载问题治理,特别要强化监督检查考核。

同时,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取用水监管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提升审批监管协同执法能力,积极发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作用,强化对取用水管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强全社会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法治意识和行动自觉。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水资源利用约束政策主流化

学习参考多样性主流化国际经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相关用水主体及行业主管部门实现水资源刚性约束政策主流化,相应完善各自的管理政策,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真正落地。我们需要:(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广告宣传,营造全社会节水的氛围,增强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意识。(2)健全节水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用水过程管理,优化用水结构,改进用水工艺,实行计划用水,杜绝用水浪费,有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3)强化节水税收支持,通过完善相关财税政策,补贴节水器具升级、给予节水改造税收优惠等,激励引导各行业、各部门参与节水,调动全国范围内各主体的节水积极性。

推进水资源利用智慧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已形成全社会共识。通过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数字化场景、开展智慧化模拟、支撑精准化决策,构建水资源智慧支撑体系,实现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动水资源利用向更科学、更智慧、更优化的阶段演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智慧化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应用信息通信和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系统监测自动化

信息是水资源智慧化的关键,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到水资源实时监测与动态预测相配合,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智能识别、跟踪定位、模拟预测、优化分配和监控管理,间接促进传统产业改革升级。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水资源管理可视化

在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数字孪生技术以异构大数据为基础,以跨时空知识为驱动,以多学科、多尺度、多概率数理模型为基础,可实现水资源管理周期、过程的数字化复现和智能化模拟。同时,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收集的传感器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数字建模,并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模拟、预测,能够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应用优化调配模型,实现水资源调度智能化

结合径流监测预报、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给水需求,联动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方水源形式,设计科学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实现高效水资源利用,保障流域生态需水和健康发展用水。

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供需预测科学化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大量广泛的水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径流流量和需水预报多目标参量模型,预测可能需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关系,动态实时分配水资源。建成集“河湖水系连通的物理水网、空间立体信息连接的虚拟水网、供水—用水—排水调配相联系的调度水网”为一体的水联网基础平台,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测、信息快速传输、水情准确预报、服务优化决策、水量精准调配、水资源综合管理”为一体的功能集成体系。

强化流域——区域协同管理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持续深化,加强流域水资源利用、助力区域产业振兴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地说,通过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对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一定要有相应的建设设施,将水力资源的建设项目作为水政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断地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在水政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坚持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在水政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中,要积极的理顺区域和流域的关系,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强化水量总量的控制与定额管理的方法相结合的用水管理机制使管理的水平和服务的水平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水政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还可以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具体管理的方案。

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流域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现状开发利用程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衔接协调国土空间规划,提出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成果。进一步研究细化分区标准,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实行分区分类管理。聚焦流域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水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

撰稿 | 徐丹 清研集团智慧生态环境研究部研究员

编辑 | 孙雪

审核 | 李姝敏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