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谈 | 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如何深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十年来,随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雏形显现。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如何深化?

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经过多年的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交通网络布局有待优化,城际铁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等等。因此,京津冀应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一是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布局。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优化交通网络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网建设,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基本形成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与既有线网共同连接区域内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京津保0.5小时至1小时交通圈。完善区域公路网,提升公路网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强省际通道建设,消除“断头路”“瓶颈路”。

二是加快北京交通拥堵治理。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样化、高品质、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优化线网布局和运营服务,更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推进地面公交线网优化,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规范发展共享单车,鼓励绿色出行。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便捷换乘。加强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三是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加强京津冀与“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构建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完善区域口岸布局,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优化航线网络,提高国际航班通达性和便捷性。推进海港建设与发展,提升海港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内陆无水港建设,完善内陆地区国际物流通道。

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协同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目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因此,京津冀应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一是推动创新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天津、河北的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水平。推动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地区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支持雄安新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造京津冀全球领先技术策源地。

二是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京津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联动机制,推动三地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加强合作与交流。支持京津冀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创新成果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合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够紧密,产业转移承接不够顺畅,等等。因此,京津冀应合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北京的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天津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河北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空间形态,形成“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产业布局。

二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依托区域内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产业格局。支持京津冀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产业协作配套,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转移承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支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引导企业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提升承接能力。优化产业转移政策环境,完善产业转移服务体系。

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

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紧迫任务。面对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京津冀必须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联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源地保护,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联防。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加强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和突发环境事件。推动生态环境执法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联控。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协同推进燃煤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和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强区域水污染治理协作,推进跨界水体联合治理。推动区域固废处置合作,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改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京津冀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京津冀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规划体系,确保各项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推动区域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城镇体系更加完善。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交通、环保、产业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政府间、企业间、社会组织间等多层次合作。

三是创新区域治理模式。推动京津冀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区域治理模式。加强区域协同立法和执法合作,构建跨区域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区域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需要在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持续用力、深化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相关文章